中国人用印信来表示信用,始于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帝皇之玺很以和田玉制作而成,其中碧玉占很大的比例。
根据汉代的记载,皇帝有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玺的用途都不同,由符节令丞掌管。然而,传国玉玺不在这六玺之内,因为这个玉玺是用来代表正统的,所谓“真命天子”必须拥有这个玉玺,否则只能是草鸡大王而非真龙天子。
根据汉代的记载,皇帝有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玺的用途都不同,由符节令丞掌管。然而,传国玉玺不在这六玺之内,因为这个玉玺是用来代表正统的,所谓“真命天子”必须拥有这个玉玺,否则只能是草鸡大王而非真龙天子。
十大帝王玉玺
传国玉玺: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中国最早的玉玺,传说以和氏璧雕刻,也有说蓝田玉)。
印文: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李斯刻字)。公元前259年即位距今2260年,已失传。
汉传国玺:汉武帝刘彻。印文:“天子之宝”。公元前141年即位,距今1872年,已失传。
唐传国玺:唐太宗李世民。印文:大唐皇帝之宝。唐太宗公元627年即位,距今1386年,已失传。
传国凤玺:一代女皇武则天印文:赦命之宝。公元690年即位,距今1323年,已失传。
宋传国玺:宋太祖赵匡胤。印文:大宋受命之宝。公元960年即位,距今1053年已失传。
元传国玺:元太祖铁木真。印文:“长生天的气力里,大蒙古国大皇帝圣旨所到之处的顺民 和异民,必须敬畏(遵奉)之。”公元1206年,距今807年,已失传。
明传国玺:明太祖朱元璋。印文:大明皇帝之宝。公元1368年即位,距今645年,已失传。
康熙国玺:清圣祖康熙。公元1661年即位,距今352年,现存故宫博物院。
乾隆国玺:清高宗乾隆。公元1735年,距今278年,被八国联军抢走,至今流落海外。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御宝为二十五方,后人称这二十五印章为“二十五宝”根据《周易太衍》“天数二十有五”的记载,乾隆皇帝希望清王朝也能传至二十五世,清二十五宝是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从此,这25方宝玺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一直沿用至宣统末年。二十五方宝玺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和囊括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这二十五宝玺也是现存唯一的一套完整的皇帝御宝。这25宝玺被储存于交泰殿的宝箱内。宝玺由内阁掌管,用印须经皇帝批准才可拿出。二十五方玉玺作用,材制多样以玉制交龙纽为多,其它有金银还有一方木制玉玺。
大清受命之宝:《交泰殿宝谱》以章皇序之用,白玉质,盘龙纽,昭告天下天子登基用玺。

皇帝奉天之宝:《交泰殿宝谱》以章奉若,碧玉质,盘龙纽。
大清嗣天子宝:《交泰殿宝谱》以章继绳,金制,绞龙纽,册立太子用。
皇帝之宝二方:皇帝日常用玺,一青玉制,一檀香木制,玉质为绞龙纽,木质蹲龙纽。
天子之宝:《交泰殿宝谱》祭祀百神之用,白玉质,交龙纽,祭祀用玺。
皇帝尊亲之宝:《交泰殿宝谱》用宝太后,太皇太后及上尊谥、庙号之用,白玉质,交龙纽, 祭祀用玺。
皇帝亲亲之宝:《交泰殿宝谱》以展宗盟之用,白玉质,交龙纽, 以展宗盟

皇帝行宝:《交泰殿宝谱》以颁锡赉之用,碧玉质,交龙纽。
皇帝信宝:《交泰殿宝谱》以征戎武之用,白玉质,交龙纽。

天子行宝:《交泰殿宝谱》以册外蛮,碧玉质,蹲龙纽,册封藩国外夷之用。
天子信宝:《交泰殿宝谱》以命殊方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敬天勤民之宝:《交泰殿宝谱》以殇勤吏之用,白玉质,交龙纽,嘉赏官吏之用。
制诰之宝:《交泰殿宝谱》以谕臣僚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敕命之宝:《交泰殿宝谱》以钤诰敕之用,碧玉质,交龙纽。

垂训之宝:《交泰殿宝谱》以扬国宪之用,碧玉质,交龙纽,颁行法令用玺。
命德之宝:《交泰殿宝谱》以奖忠良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钦文之玺:《交泰殿宝谱》以重文教之用,墨玉质,交龙纽。

表章经史之宝:《交泰殿宝谱》以崇古训之用,碧玉质,交龙纽。
巡狩天下之宝:《交泰殿宝谱》以从省方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讨罪安民之宝:《交泰殿宝谱》以张戎伐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制驭六师之宝:《交泰殿宝谱》以整戎行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敕正万邦之宝:《交泰殿宝谱》以诰外国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敕正万民之宝:《交泰殿宝谱》以诰四方之用,青玉质,盘龙纽。
广运之宝:《交泰殿宝谱》以谨封识之用,墨玉质,交龙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