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时间:2021-05-18 08:28来源:未知 作者:FengFei 点击: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日前通过Twitter公布了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

 

国际博协邀请全球博物馆在共同创造价值、新型业务模式及具有革新性的解决方案方面进行构想,分享新的实践经验,以应对将来社会、经济及环境领域所面临的挑战。

 

“博物馆越来越成为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的一部分。博物馆是一座大课堂,也是我们“记忆所系之处”,它能为我们带来“返本开新”的想象力。有意思的是,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恢复与重塑”中的“重塑”(reimagine),它的词根正是“想象”(imagine)。”——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滙玉堂玉文化博物馆除了积极传播中国8000多年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外,还收集全球各大矿区的碧玉标本。此外,更是用碧玉重塑古代青铜器和传承玉器史上经典的玉器雕刻工艺,时代在更迭,社会在进步,人们在追求新鲜的同时,不忘回首过往,那些经过历史沉淀和洗礼的文物,依然光彩夺目,除了对它们进行恢复之外,依靠人们的智慧对其进行另一番的重塑,重塑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重塑过程中注入人们的想象,让其在另一个领域中重焕新生。

 

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又称克鼎、膳夫克鼎,西周中期青铜器,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窖藏,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西周大克鼎是西周时代极为重要的青铜器,也是历见著录,众所周知的重器,2002118日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2004年由张锦洪从加拿大甄选的一块6500公斤特大籽料,经10年论证推敲,于2014年特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及故宫博物馆曹静楼教授与张锦洪一起组专家组。以青铜器大克鼎为蓝本,以接近1:1的比例,保留原纹饰设计,耗时3年多以碧玉重塑此国之重器,器重219公斤。此鼎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鼎足上部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鼎耳饰有相对的龙纹。以玉制之更显瑞气祥和之象,鼎盛千秋之意

 

碧玉方罍
 

玉器近现代史上潘秉衡创作的“一套十”《碧玉方罍》轰动全城。潘秉衡利用几何构图及立体分解,把一尺二见方的北极玉,大件套小件,大器含小器,制作十件器皿。为传承潘秉衡的技法,2009年张锦洪在加拿大觅得一块4886公斤的山流水碧玉。经5年的反复推敲设计,于2015年动工制作,在忠实于原创的基本上再优化,2020从整块料里套出了14件器皿作品比当年潘秉衡一套十多了4

颂壶
 

滙玉堂制作的碧玉《颂壶》选用1600公斤加拿大Kutcho碧玉,耗时一年多精心雕琢而成,作品按1:1重塑创于西周的中华十佳青铜壶之一《颂壶》,原有二件,一件有盖,一件无盖,1948年国民党将有盖的那件运至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无盖的那件则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作品器身略呈方而带圆,颈两侧各有一兽首耳衔环,浮雕双身蛟龙生动威武,方圈足饰垂鳞纹和窃曲纹,整器造形庄重霸气!此碧玉颂壶温润而泽,寓意基业长青!

父乙觥
 

原型为商周晚期青铜酒壶一级文物《 父乙觥》,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觥为古代西周盛行的酒器,.为再现商周酒器文化,滙玉堂十年规划将以碧玉再塑其经典系列,并永久收藏于滙玉堂国际玉文化博物馆。此设计为商代晚期中较为独特的作品,觥盖前端为昂首而出之兽首,后端作牛首形,中脊为一小龙,前端兽耳后 部各有一小蛇。器身周体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尾逶迤,形态优雅。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 ,是一件形神兼备的玉器艺术珍品。

颂簋
 

原器为西周文物青铜盛食器-颂簋,是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本作品把青铜文化和玉文化相结合,以1:1的比例重塑此器。敛口,鼓腹,圈足下有三小足;高隆盖,盖与器母子合口,盖顶有圈状捉手;腹部两侧有兽首半环耳并垂珥。器口和盖沿各饰一周兽目交连纹(或称窃曲纹),是从一种卷曲的龙纹变化而来的,是西周青铜器主要纹饰之一。腹部和盖面,装饰着数道平行的横条沟纹,也称瓦棱纹、瓦纹,这种纹饰,在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非常盛行。颂簋盖顶的捉手内,饰团龙纹,圈足饰垂鳞纹,为上乘之器。

师趛yǐn鬲lì
 

鬲是一种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与鼎不同,鬲三足中空,便于炊煮加热。作品原器是西周传世品--师趛鬲,它是从西周中期流传下来的祭祀重器,有3000多年历史。在当时九月第一个吉日庚寅这天,师趛为其已故的父母铸造了这件大鬲。愿其子孙万代永远宝用。师趛鬲造型雄伟,作为祭祀重器,其采用了巨大的兽形花纹,寓动于静,散发庄严肃穆的气韵,也是迄今为止所知鬲中最大且最华丽的一件,纹饰精美带,愈增加了其作为国宝的价值。

 

滙玉堂博物馆用碧玉重塑此国之重器,侈口,折沿,束颈,附耳,分档袋形腹有扉,蹄形足,为确保大器稳重,足非全中空。全器纹饰由三种纹样组成,腹部以回形纹为地,上以凸起的六只巨大的回首夔龙纹为主体纹饰;颈部饰双首夔龙回曲纹带;附耳内外两侧均饰以重环纹,此碧玉鬲保留了原青铜器的纹饰,整器极精致华美!

曲折雷纹卣
 

卣为古代重要的盛酒器,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古文献与铜器铭文中常有秬鬯一卣之说,所以卣通常也会被用来盛秬鬯这一祭祀用的香酒。

 

作品重塑西周前期的曲折雷纹卣,现原器藏于上海博物馆,隆盖高缘,鼓腹下垂,圈足,提梁两端饰兽首,颈部琢以兽首,眼神锐利、威严,两边以凤鸟纹装饰,象征着吉祥;盖、腹饰曲折雷纹,雷纹上下呈曲折状,幅度比较大。作品整体颜色深绿,温润淳厚,且天然水线流于肚腹,赋以财源滚滚之意。

皿天全方罍
 

罍,古代汉族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罍多为敛口,方形罍多为小口。

 

滙玉堂一直致力于用碧玉重塑青铜文化,把玉文化和青铜文化的精髓融汇一体,发扬光大。皿天全方罍原器为商代晚期铸造,因器盖铸有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堪称"罍中之王",无与伦比的稀世珍宝。2001年皿天全方罍流落国外的器身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924.6万美元(9000万人民币)的天价被成功拍卖,创下亚洲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最高拍卖记录。

 

滙玉堂为期盼国宝皿天全方罍能早日回归,邀请扬州玉器厂国家玉雕工艺大师高毅进及故宫博物馆曹静楼教授为顾问,以接近2/3比例重塑出碧玉皿天全方罍,罍盖呈庑殿顶形,罍身作长方口,直颈,高圈足。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均装饰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此罍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整器形体巨大,雄浑庄重,可谓大器中的重器!